河北"中绿平债"迷局:两位长辈深陷传销骗局的始末与警示

2025-11-11

一、从"致富梦""迷魂阵":一场看似平常的旅程

罗先生的父亲与伯伯,本是生活中追求安稳的普通人。然而,一则关于"秦皇岛平债项目"的消息,却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。该项目宣称,只需参与其中,就能轻松结清个人债务,甚至实现财富自由。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,两位长辈结伴踏上了前往秦皇岛的绿皮火车。他们满心期待着开启"致富之路",却不曾想,这竟是一脚踏入传销组织精心布置的迷魂阵的开端。

二、封闭管控:筑起隔绝外界的信息孤岛

抵达秦皇岛后,传销团伙将两人安排在某小区居民楼的集体宿舍中。团伙成员神情严肃地告知他们:"秦皇岛是'首都后花园',这里的居民对噪音极其敏感。上下楼必须轻手轻脚,开关门也由专人负责。如果因噪音被举报,将面临3000元的高额罚款。"这番看似"贴心"的提醒,实则是传销组织精心设计的反侦察手段——通过限制行动自由、营造"特殊管理环境",隔绝参与者与外界的正常联系,为后续的洗脑行动铺平道路。

三、伪造"国家背书":三天高强度洗脑的荒诞话术

接下来的三天,所谓的"学习考察"正式拉开帷幕。传销团伙围绕"中国梦""国家战略"等宏大概念大做文章,其话术之荒诞令人咋舌。

他们将秦皇岛火车站的建筑外形曲解"棺材形",宣称"到秦皇岛就能升官发财";拿起第五套人民币,谎称行长曾在央视表态"看懂第二版人民币的人能成为千万富翁",并强行将其与臭名昭著的"1040阳光工程"绑定。

图片

更令人震惊的是,他们伪造《人民日报》言论和领导人讲话,杜撰出根本不存在的"九封信",编造出"一念之间放大财富梦想、一念之间成就非凡人生、一念之间改变家庭命运"的虚假口号,试图用"国家支持"的假象蛊惑人心。

图片

为了让骗局更具迷惑性,团伙还肆意篡改新闻内容:将毫无关联的新闻曲解为"国家926日启动全民清债",伪造"在适当时机把老百姓的钱还给老百姓""领导人讲话",声称该项目是国家针对西方资本的"秘密布局"

他们甚至搬出历史故事,提及1982年的无息贷款、深圳早期的股票发行,将其包装成"少数人抓住的机遇",暗示当下的"平债项目"是新一轮的国家红利。而对于网络上关于该项目的负面信息,团伙则轻描淡写地辩解为"国家宏观调控",声称国家故意放出"烟雾弹",还放任27家假平台存在以混淆视线,目的是筛选真正"有胆识"的参与者,同时防止境外势力干涉这一"秘密工程"

图片

四、"平债"背后的金钱陷阱:从洗脑到资金收割

经过三天的高强度洗脑,传销团伙终于露出真实目的:所谓的"平债",需要购买"国家股份",每份2900元,购买后进入"系统",等待国家"大数据抓取",即可实现债务清零。

规则中还设置了极具诱惑性的条款:一张身份证最多可购买15份(共计43500元),鼓吹出局后最多可赚1.5个亿,若3人组成"家庭单"(共45份),不但可得到更高的回报,还可提高数据抓取几率;若有纳税大户、法人加入,几率更是翻倍。

图片

随后,团伙安排所谓的"成功人士"分享经验,展示所谓"债务结清"的手机银行截图,宣称信用卡、网贷欠款都能通过该系统清零。

然而,罗先生后来调查发现,这些截图其实是长期逾期被银行列入呆账,以及呆账核销后的正常显示,欠款人早已被列入征信黑名单,并非真正的"平债"

图片

但此时的两位长辈已被深度洗脑,坚信只有秦皇岛的"平债系统"才能实现这一操作。

更令人警惕的是,传销团伙还趁机谋取更多利益。他们以"核对信息"为由索要参与者的手机,查看信用卡额度和网贷额度,然后忽悠参与者称"这些钱是国家补助金,可以套现且无需归还,不还是爱国行为,能搅乱外国资本"。随后,他们用POS机套现信用卡和网贷,从中收取5%-7%的手续费,再让参与者取现交给团伙。

罗先生的父亲因已有百万贷款,银行未给予更多额度,最终被忽悠刷信用卡购买了15"股份",花费43500元;而罗先生的伯伯因是1969年生人、地方实权官员,团伙忌惮其身份,便编造"70年后生人可参与"的借口,未让其投入更多资金。

五、执迷不悟的"发展下线":家人劝说为何无效?

返程后,两位长辈完全被洗脑,执着于发展更多下线前往秦皇岛。即便家人反复劝说、揭露骗局,他们仍无动于衷。罗先生父亲甚至表示:"就算只有七成把握,我也要赌一把。"家人的担忧与无奈,折射出传销洗脑的可怕威力。

六、平债逻辑的核心漏洞:骗局为何站不住脚?

无实际偿债主体骗局宣称"国家平债",却从未明确任何合法的偿债机构或资金来源。所谓"大数据抓取""系统核销债务",既无法律依据,也无金融逻辑支撑,完全是凭空捏造的概念。

混淆金融概念将银行呆账核销(即银行将无法收回的欠款列为损失)、第三方代偿、不良资产处置等曲解为"国家平债成功"。这种误导不仅忽视了呆账核销对个人征信的毁灭性影响,还利用了中老年人对金融知识的匮乏。

投资与偿债逻辑矛盾要求参与者先花钱购买"股份"才能"平债",本质上是"以钱换钱"的传销模式,而非真正的债务化解。这种逻辑完全违背常理——真正的债务解决不可能要求债务人先支付额外费用。

身份限制的随意性根据参与者的地域、年龄、职业等身份信息限定参与资格(如"70年后生人可参与"),并非基于项目规则,而是为了规避风险(如忌惮官员身份)或诱导特定人群投入更多资金。

七、传销组织的典型套路:为何总能让人防不胜防?

包装国家概念融合"中绿""1040阳光工程""中国梦"等热门或虚假概念,伪造领导人讲话、新闻报道、政策文件,营造"国家秘密项目"的假象,利用民众对国家政策的天然信任行骗。

封闭式洗脑将参与者集中在居民楼等封闭环境,限制与外界联系,通过高强度、重复性的宣讲,逐步打破参与者的认知防线,形成"先入为主"的错误认知。

反侦察与信息管控制定"轻手轻脚"等特殊规定,要求参与者不透露群聊、聊天记录、电话号码、转账记录等信息,既降低被查处风险,又防止参与者获取外部信息后醒悟。

诱惑性规则设计设置"家庭单""优先抓取"等条款,鼓励参与者拉人入伙、投入更多资金,本质是"发展下线抽成"的传销核心模式,通过层级返利刺激参与者不断扩张。

精准筛选目标人群:主要瞄准中年人、对金融知识不熟悉、渴望快速致富或化解债务的人群,利用其认知短板和心理需求(如解决债务压力、追求财富自由),实施精准诈骗。

结语:警惕"国家项目"外衣下的贪婪黑手

传销组织不断翻新套路,将骗局包装成"国家项目""财富机遇",但其"拉人头、缴费用、靠层级返利"的核心特征从未改变。罗先生父亲与伯伯的遭遇,正是无数传销受害者的缩影——他们因轻信"国家支持"的谎言,不仅损失了积蓄,更陷入了执迷不悟的困境。

希望更多人能从这一案例中吸取教训:面对"平债""致富"等诱惑性宣传,务必保持理性,多与家人沟通,主动核实信息真实性。一旦发现可疑情况,应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,守护好自己和家庭的财产安全。唯有提高警惕,才能让传销骗局无处遁形。

标签:中绿平债

猜你喜欢

    数据加载中